“半年没治疗,你自己怎么想的?”翻开病历,患者上一次的检查时间赫然映入医生眼帘:“2021年10月26日”。距今已时隔半年,这是一个危险的信号。对于病程长,易迁延的慢性肾病来说,中断治疗6个月,无疑是在为病情恶化大开方便之门。
站在医生的角度,这种人为因素是和高血压、糖尿病、炎症感染同等重要的致病诱因。而与经过专业设备检测得出精准的报告后,给予降糖药、降压药业已成熟的治疗模式不同。由于人为因素常常与患者的观念有关,没有辅助的检查和报告可资参考,没有固定的解决方案,只能藉由问诊交流中的观察和思考,快速分析出原因。而一旦得以准确纠正,这种高危因素及其持续带来的一系列消极影响也会即刻消除。某种程度上来看,人为因素是更加需要严肃对待的病因。只是这种临场发挥考验的不止是医学知识的储备程度,更需要生活经验的深厚积淀。
“我就是吃完药就来拿药,再就是有点懒,不愿意跑。”说完,患者不好意思地笑了笑。图方便的确是人之常情,但也可能是不想深谈浮于表面的应付说辞,一切还有待进一步的验证。
“上次看病是10月底,这样怎么才能好?不是三天打鱼两天晒网的问题。”医生一边说一边继续仔细查找病历上的信息,“你也有门诊大病,得需要持续的规律复查,才能利于病情恢复。”
临床中一些患者碍于医疗费用的顾虑导致延误就医,但随着特殊疾病门诊医疗制度即门诊大病制度惠民政策的实施,一些长年需要门诊治疗参保患者的门诊医疗费用已大幅度减轻。随着省内异地就医政策的到来,无条件就医,只能任其发展的情况势必越来越少。换言之,这大概率并不是影响患者决定的原因,但错误的答案往往也是将话题深入下去不可或缺的有效抓手。
“这不是还有吃的药丸吗?”情急之下,患者说出了心里话。
“配的药丸一次吃多长时间?”医生追问。
“6个月。”患者答道。
“这些药丸最多吃两个月,你把它平均分成6个月吃了。一直也没来检查过,这次蛋白定量又上来了。”医生指出检查报告中的关键数据,潜台词就是“肾病复发了。”
“大夫,我脚踝又肿了。”脚踝处凹陷性水肿正是由于蛋白从尿中流失,引发体内白蛋白偏低的结果,也是肾病的症状之一,“这是我平时吃什么东西造成的?”患者将病情复发归咎于饮食管理中的疏漏,但显然,这并不是患者当前的主要问题。
临床上一些患者笼统地将吃药与巩固治疗混为一谈。殊不知,药物只是医学众多解决方案之一。
检查、诊断、在疑点中追溯病因、及时发现和控制危险因素、预防严重并发症,这些都是医学的应对方案。况且,对于病程长、易复发、易迁延,需要患者与之长期共存的慢病来说,后者尤为重要。
通常,巩固阶段的肾病患者,需要根据病情定期进行血常规、尿常规、肝肾功能、血糖、血脂、血压检查。依托检查结果和辨证诊断,医生会判断病人病情的进展情况,判断是否有新的潜在风险需要加以规避,判断当前治疗是否足够有效,是否需要进行针对性的调整,从而避免病情加重或复发。换句话说,慢性肾病巩固阶段的治疗目标在于,通过常态化的规律复查,最大程度确保治疗结果长效化,将慢性肾病控制在相对理想的状态,尽量远离肾衰竭和透析。
这是一个不停奔跑才能留在原地的长期模式,医患双方都必须付出极大的耐心和谨慎,才能避免这凶险万分的“最后一公里”沦为“最长一公里”,甚至是新一轮的“最初一公里”。对于这一点,患者必须做好心理准备。
对于慢病长期治疗的认识不足,再加上天然存在的趋利避害的心理,毕竟检查就意味着可能会听到坏消息。两相叠加之下,本就病因复杂、复发几率高的慢性肾病,又会由于患者对于定期复查的纠结和忽视,又一次硬生生地拔高了复发风险。
“关键在于按期复查,巩固期也得半个月复查一次。”医生再次强调。